第十八届中国食品安全大会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举行,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教育部共同推进的学校“明厨亮灶”工程目前已经在全国的34万所学校完成,覆盖率超过90%。“明厨亮灶”建设作为食品安全“智慧共治”的重要手段,在校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涉及政府部门、学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行业协会、媒体以及师生、家长等多个群体,能否集聚各方力量,广泛发动参与,畅通信息交流,是最大限度提升社会共治成效的关键。
近年来,多部委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意见,不断明确社会共治在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的作用。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全面推行“明厨亮灶”、鼓励家长参与监督、在中小学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等具体措施。社会共治已成为校园食品安全治理的大趋势。
“互联网+”智慧监管将食堂后厨推到前台
所谓“明厨亮灶”,即餐饮服务单位公开后厨和餐食加工过程。2019年3月,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指出,有条件的学校食堂应当做到明厨亮灶,通过视频或者透明玻璃窗、玻璃墙等方式,公开食品加工过程。
升级版的“明厨亮灶”则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将后厨推到前台,让学校食堂置于家长、师生、监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弥补信息不对称、不通畅问题,实现社会各界对校园食品安全可评判、可感知。
2019年11月22日,“慧眼观后厨共治促食安”校园食品安全主题活动通过线上检查和线下监管协同,采用融媒体直播方式,实景展现“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新模式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该主题活动有效推动了校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也主动作为,统筹协调,创新方式方法,确保“明厨亮灶+互联网”起到“慧眼”作用。
广东省将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纳入今年全省民生实事,建立市场监管、教育、人社、卫健、公安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协同监管机制,构建全方位智能化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上海市加快“互联网+明厨亮灶+阳光午餐”建设,利用智能技术,提升透明公开水平;浙江省提出到2022年,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阳光厨房”基本全覆盖,中小学和二级(含)以上幼儿园食堂智能“阳光厨房”基本全覆盖,并对学校食堂厨房违规操作“可识别、可抓拍、可感测、可示警、可反馈、可核验”。
实施“食育”从学校抓起
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百胜杯”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大学生竞赛活动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安全进校园是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鼓励研究机构、学校、协会、媒体等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有力举措。”
学校是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食品安全进校园中承担着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去年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上,以“共护校园食品安全共为祖国未来护航”为主题的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是宣传周的重点活动之一。参加活动的北京市民族小学组织在校学生制作食品安全主题绘画和手抄报作品活动,并选取了部分作品在校园内进行展览。
与此同时,食品快速检测已成为食品安全进校园科普活动的“新宠”。
今年9月,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哈尔滨市实验学校,为孩子们送去生动的食品安全“你点我检”开学第一课。黑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检验员把快检移动实验室开进校园。在孩子们参观移动实验室的同时,检验员为他们讲解食品检验知识,并对孩子们点选的零食进行快速检验。
包括协会、媒体、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也积极探索食品安全校园科普路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舆论反响。
以今年5月启动的“食品安全科普公益行”为例,该活动主要面向全国中小学校长、老师、学生及家长,以“全民食品安全趣味轻科普”为主旨,通过开展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公开课、线上趣味科普答题赛、亲子实践游等各种活动,加强校园食品安全保障,传递健康食品教育知识,提升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学认知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